清明节前话寒食_消息资讯_资讯_乐培训平台

清明节前话寒食

世人皆知清明节是在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重耳回国称君后封赏功臣时,唯独忘了封赏陪同他流亡十九年,有割股奉君之功的介子推,当有人提醒这位志向远大的霸主时,不以“贪天之功”为荣的介子推早已携老母隐居到绵山,深感愧疚的晋文公马上带人前往恭请,并环山三面放火以逼其出山,没想到介子推去意已决,竟同母亲一起烧死在一株老柳树之下。晋文公见状悲恸不已,为了感念这位忠诚廉洁之士,便下令从每年冬至到介子推逝日的一百零五天之内不举火做饭,并将这一天定为“寒食节”。第二年寒食节次日,晋文公又到绵山追思祭奠忠烈时,见那株老柳树死而复活、绿枝千条;触景生情的晋文公想起当年介子推对他的肺腑之言——“割股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”,便将这株老柳树称之为"清明柳“,并将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“清明节”。由此可见,时年八节之一的“清明节”是由“寒食节”而来,均是为了纪念拒不言禄的介子推。

绵山介子推塑像


无独有偶,介子推的妹妹(介山氏)反而觉得其兄"拒不言禄"实为"要功(初,文公出国,介推从行。有割股之恩,无寸禄之惠。誓将毕命,肯顾微躯,仪形飘殒於没烟,名迹庶几於不朽。后纵深悔,前路难追,因为灭焰之辰,更号清明之节。妹以兄涉要主,烈火焚之,以其易俗/见《妒神碑》)。于冬至后每日积薪,到寒食这一天便“积薪自焚”,所以人们称之为“妒女”。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妒女冒天下之大不韪,移风易俗的坚贞之举,建了妒女祠(天下第九关一一娘子关不远处建有妒女祠,乡民习惯称之为娘子庙,所以清初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》中说:苇泽关即唐之天承军,俗名娘子关,以妒女祠而名),从此易俗寒食、改节清明。


其实妒女(介山氏)的义举毕竟是个人行为,并没有彻底阻止了冬至起至寒食节一百零五天不生火做饭的习俗。到了汉朝,山西民间仍要禁止举火做饭一个月,三国时曹操还专门下过一个《阴罚令》以取消这个风俗(闻太原,上党,西河,雁门,冬至后百五百皆绝火寒食,云为介子推。子胥沉江,吴人未有绝水之事,至于子推独为寒食,岂不偏乎?且北方沍寒之地,老少羸弱,将有不堪之患。令到,人不得寒食。若犯者,家长半岁刑,主吏百日刑,令长夺一月俸禄)。魏武帝时期,政治强权,法令通畅,寒食节这一“偏俗"终于得到禁止!

妒神碑,原立于娘子关妒女祠,现藏于太原纯阳宫


三国归晋后,由于春秋时期时“晋”同晋字,司马家族除了崇拜霸主晋文公外,对晋地掌故也特别垂青,纪念介子推的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,不过仅为三天,同时把寒食节的民俗推广到全国,寒食节也就成了汉民族的集体节日。


在唐代,不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,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。由于寒食节距清明节很近,人们常将扫墓延至清明,大诗人白居易《寒食野望呤》云:棠梨花映白杨树,尽是生死离别处。到了宋元时期,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之的地位,很多寒食节的习俗也归属清明节下,再到后来,寒食节和上巳节(三月初三)与清明节进一步融合在一起,习俗内容也更加丰富(扫墓祭祖、春游踏青、插柳、放风筝、荡秋千、蹴鞠、斗鸡等)。


时至今日,人们大都只知清明节,并将其法定节日化而"无论寒食",其实与之相比,只有这历经二千六百多年人文洗礼与历史变迁的寒食节,才能使中华民族诸多美德更有所依附;溯本求源,只有寒食节的故事才能将人们崇尚的忠诚,廉正,坚贞,政治清明等精神追求赢得最大赞许!

以上文章在网络上转载,如有侵权请马上联系本平台删除。

下一篇:足球基础:人人必练的30种足球球感基本功!
上一篇:为孩子选择足球培训,你需要知道的6件事